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的广泛应用,在技术方法上不断加以改进,涌现了一批新的技术方法,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与细胞生物化学紧密结合,一些具有双价或多价结合力的物质,如生物素(biotin)、亲和素(avidin)、链霉亲和素(streptavdin)、植物凝集素(1ectin)、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等,被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中,从而建立了LAB、BAB、ABC及SPA—HRP、SPA-胶体金等方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以一种物质对某种组织成分具有高度亲和力为基础,它们一方面区别于古老的组织化学的分解、置换、氧化和还原反应,另一方面本质上不是抗原—抗体反应,因此Bayer在1976年首次称之为亲和组织化学(affinity histochemistry)或称亲和细胞化学(affinitycytochemistry)。
 
    亲和细胞化学不同于免疫细胞化学,亲和细胞化学是利用两种物质之间的高度亲和能力而相互结合的化学反应;免疫细胞化学则是抗原—抗体的反应,但是从广义上来看抗原抗体间也是一种物质间的相互亲和,本质上也属于亲和组织化学范畴,只是近代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更新更突出了“亲和”这个组织化学技术特点。目前,亲和组织化学中的亲和物质包括亲和素与生物素、植物凝集素与糖类、葡萄球菌A蛋白(SPA)与IgG、抗原与抗体、阳离子与阴离子、激素维生素和脂质与受体等。这些方法的建立,使免疫组化技术的敏感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更有利于微量抗原(或抗体)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的定位,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从而促进了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
 
    一、生物素
    生物素(biotin)也称维生素H,是一种分子质量为244Da的小分子维生素,等电点(p/)为3.5,呈环状结构,分子式为CioHl6CeN2S。它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组织中,尤以肝、肾、蛋黄、脂肪和乳腺等组织含量丰富。生物素和亲和素之间有极强的亲和力,比抗体对抗原的亲和力要高出100万倍,两者之间呈非共价键结合,作用非常快,一旦结合很难解离,并且不影响彼此的生物学活性。抗体分子经生物素化后,其结合抗原的能力不受损失,细胞经生物素化后仍能保持正常的分裂、增殖能力,因此它也可以用作细胞的标记。
 
    二、亲和素
    亲和素(avidin)是一种分子质量为68000Da,pJ为10.5的一种碱性糖蛋白,在鸡蛋清中含量比较丰富,占总蛋白的o.05%,因此一般从蛋白清中提取,故又称卵白素。亲和素有4个亚单位,它具有4个同生物素亲和力极高的结合位点,因其能使生物素失活,故又称抗生物素。亲和素除和小分子生物素具有极高的亲和力外,还具有与其他示踪物质(如荧光素、酶、胶体金等)相结合的能力。免疫细胞化学工作者利用上述特性,建立了亲和素—生物素免疫染色系统。由于维生素H习惯上称为生物素,为便于理解,现在译名上统称亲和素为抗生素或亲和素。亲和素—生物素免疫染色系统又称为抗生素—生物素或亲和素—生物素免疫染色法。
 
   三、链霉亲和素
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是一种从链霉菌培养物中提取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60000,且不含糖链。同亲和素一样,也具有4个生物素结合位点,亲和力高达lO-iSmol/L,是一种更完美的生物素结合蛋白。因为它很少有低聚糖残余成分,可保持中性等电点,避免了组织中的非特异性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