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生命科学产品目录
葡萄球菌A蛋白(SPA)的性质
 
    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alproteinA,SPA)是一种从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分离的蛋白质。早在1940年Vevwey就发现在某些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含有一种物质,在双向扩散试验中能与正常人血清出现沉积现象,Jensen(1959)也发现类似现象,并将其命名为A抗原。直到1963年,Lofkvist等分离了该抗原,并证明它是一种蛋白质。为与A多糖相区别,Grov(1960)将其命名为葡萄球菌A蛋白,简称SPA或A蛋白。由于SPA能与人及多种哺乳类动物血清中的IgG呈非特异性结合,并保持其原有的活性,引起了广大免疫学者的兴趣,并发展成为免疫学上一种极为有用的工具,使SPA分子在生物学和医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SPA的主要存在部位
SPA存在于大多数(90%)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而不存在于表皮葡萄球菌中;并且主要存在于血浆凝固酶阳性菌株,而不存在于阴性菌株中。前者是致病的,后者是非致病的,但在体内研究中尚未发现SPA和菌株致病性之间有任何肯定的关系。不同菌株间的SPA含量有明显差异,以I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含SPA量最高,和细胞壁的肽聚糖呈共价结合。抗二甲氧基苯青霉素突变株(methicillin-resistant strain)能产生分泌SPA,它较之细胞壁所含的SPA在免疫学性质上相似,但易分离,损失少。
 
    (二)SPA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等电点
SPA为蛋白质成分,仅含少量或不含碳水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因提取方法不同而异,用脱氧核糖核酸酶消化细胞壁后超速离心或用加热抽提法,所测相对分子质量为12000~15000。用沉淀平衡分析和在6mol/L鸟嘌呤盐酸中凝胶过滤,测出相对分子质量为42000。SPA为单链多肽,内含3个高度相似的Fc段结合区,每区由50个以上的氨基酸组成,不含色氨酸和半胱氨酸。其羧基末端是赖氨酸,氨基末端结构尚未肯定。SPA黏度高于球蛋白,等电点(pi)为5.1,其天然结构十分稳定,在应用6 mol/L鸟嘌呤盐酸变性剂的条件下,尚能保存某些三级结构,如将变性剂除去,则能自然矫正而恢复原有结构。
 
    (三)SPA的免疫学特性
    SPA之所以引起免疫学家的重视,是因为它具有的免疫学特性。SPA具有和人及许多动物(如豚鼠、猪、小鼠、猴等)IgG结合的能力。SPA结合部位是Fc段而不是Fab段,这种结合不会影响抗体的活性。SPA具有的结合力是双价的,每个SP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2个IgG分子,也可一方面同IgG相结合,一方面与标记物[如荧光素、酶(HRP、AKP和GO等)、胶体金和铁蛋白等]相结合。还有一个饶有兴趣的事实是,与SPA结合后IgG可用4mol/L鸟嘌呤盐酸等使之解离。利用这一生物化学特性,可以将SPA交联在葡聚糖凝胶上,对抗原或抗体蛋白质进行纯化。SPA对IgG免疫球蛋白亚型的结合有选择性,如SPA与人IgG亚型IgGl、IgGz和IgG4有结合力,唯独不结合IgG3;只结合IgH2,而不结合IgHl。SPA与人及大部分哺乳动物血清中的IgG结合,能反应的动物包括豚鼠、小鼠(纯种)、狗、猪、猴和经免疫的家兔等。其结合部位为免疫球蛋白的CH2和Cn3的交界处。另外,它还能与少数血清中的IgM结合。SPA还能激活和固定补体,激活B淋巴细胞,促使其成熟并分泌产生各类免疫球蛋白。
【技术支持】ABC法亲和素与生物素系统的操作流程 【技术支持】酶标仪的显示故障排除与维护
【技术支持】CSA标记方法在免疫荧光组化中的应用 【技术支持】酶标仪的组成与结构
【技术支持】CSA法的双倍放大和连续放大 【技术支持】酶标仪频繁校正波长故障的排除与维护
【技术支持】CSA法和改进CSA法的敏感性和存在的问题 【技术支持】酶联免疫测定(ELISA)标准化的一般原则
【技术支持】CSA方法在荧光原位杂交中的应用 【技术支持】酶联免疫测定(ELISA)标准化中存在的问题
落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