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生命科学产品目录
SS-B(La)抗体自身抗体
 
    1961年Anderson等首次用匈D、SJT抗原经免疫沉淀法检测到SS患者血清中存在SSB(La)自身抗体。
 
    1.同义词  La抗体
 
    2.致病作用  目前尚未有直接证据表明抗Id抗体在SS、SLE发病中起作用。Id抗体与SS、SLE的某些临床体征相关,由于La抗体常常与Ro抗体同时出现,所以要明确单一抗体或两个抗体联合起作用较困难。Id抗体阳性的SS患者伴非分泌腺疾病者多见,如皮肤病变、脉管炎及血细胞减少。此外,血清中抗体效价与唾液腺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呈正相关,提示Id抗体在SS性唾液腺损伤中起作用。一些间接证据显示k抗体与新生儿红斑狼疮及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相关。Ro和Id抗原均表达在新生儿红斑狼疮心肌纤维表面,表明心脏传导阻滞可能是由于抗体与表达于心肌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引起。
 
    在自身免疫鼠MRL、N2B和DXSB中,La抗体阴性,但MRL/lpr鼠抗体阳性。用天然的、重组的或自体La蛋白免疫动物,可诱导抗La抗体。一般讲,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有不同的抗原表位。用人单克隆抗DNA抗体(16/6独特型)或鼠单克隆抗16/6独特型抗体免疫小鼠,也可诱导产生抗La抗体。此外,用识别人La抗原的单克隆抗La抗体免疫小鼠,也可产生SLE一样疾病,表明La抗体对自身免疫病有致病作用。
 
    1995年Topfer等报道用鼠La蛋白免疫鼠打断B淋巴细胞对La的免疫耐受,产生La分子内自身免疫反应扩展。进一步研究发现,不仅存在La分子内自身免疫表位的扩展,而且分子之间(La、Ro蛋白)也存在表位的扩展。上述现象与Topfer做的另一个动物模型结果相一致。当用La免疫小鼠,小鼠体内非La非Ro特异性的B细胞能够使La/RoRNP复合物内化成一个靶抗原并呈现La的抗原决定簇给La特异性CD4+
T细胞,产生抗La抗体,与此同时La和Ro特异性的B细胞又分别在同源性的T辅助细胞帮助下认别La/Ro RNP复合物,产生抗La、抗Ro抗体。
产生La,Ro抗体的模式图
 
    虽然抗原表位的研究结果显示成熟的抗La反应主要是针对La分子本身的抗原表位,但是不能排除分子模拟激发的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研究发现,LaNH2末端88~101氨基酸序列与猫科动物的反转录病毒表达的多肽有同源性,虽然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表明两个同源序列产生分子模拟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但是La与病毒抗原分子间相似的序列,可能在激发T细胞参与的分子间表位扩展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生物技术】检测抗小核糖体核蛋白抗体的临床意义 【生物技术】检测SS-B(La)抗体的临床意义
【生物技术】抗小核糖体核蛋白抗体的检测方法 【生物技术】SS-B(La)抗体的检测方法
【生物技术】抗小核糖体核蛋白自身抗体 【生物技术】SS-B(La)抗体自身抗体
【生物技术】抗小核糖体核蛋白自身抗原 【生物技术】SS-B(La)抗体自身抗原
落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