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双链DNA自身抗体
 
    1957年Ceppelini等首次报道SLE患者血清成分可与DNA发生反应,随后建立了几种定性和定量检测抗DNA抗体的方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抗DNA抗体对SLE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1.同义词  抗双链DNA(dsDNA)抗体,或抗天然DNA抗体(Anti-native DNA anti—bodies);抗单链DNA(ssDNA)抗体,或抗变性DNA抗体(AntbdenaturedDNAantibodies)。
 
    2.致病作用  抗dsDNA抗体在SLE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抗体与dsDNA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存留在循环中或沉积在组织局部,后者激活补体导致组织炎症性损害,引起SLE。此外抗dsDNA抗体可能与组织结构蛋白如肾小球基底膜中的硫酸乙酰肝素结合,引起基底膜损伤。
 
    NZB/WFl、MRL/1pr等系小鼠均能制备类似SLE的动物模型,血清中也出现抗dsDNA及其他自身抗体(组蛋白、Sm、nRNP、rRNP)。例如,用亲代的脾细胞和(或)淋巴细胞注入小鼠体内诱导产生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排斥反应(GVHD)与人SLE极相似。从MRL八pT、NIB/W F1鼠中制备的抗DNA单抗可用来检测抗DNA抗体。
 
    SLE与MHC相关,特别是HLA-DRz、DQWl和DQel基因与狼疮性肾炎相关(相关危险系数=14)。狼疮性肾炎患者DR4基因携带率明显减少。此外,伴狼疮性肾炎的SLE,50%患者有DO.a1.1、DQpLAZH或nQpl.9位点。这些基因位点可能在狼疮性肾炎发病中有直接的作用。
 
    虽然SLE不是遗传性疾病,但单卵双胎同时发病概率是24%~69%。至少可以认为SLE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对家族研究显示,SLE患者家族成员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高于正常家族。此外,抗dsDNA抗体在SLE发病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抗体的效价与病情相关。因而,SLE患者定期定量测定抗dsDNA抗体,有助于判断病情。
 
    狼疮性肾炎与高亲和力的抗DNA抗体密切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则与低亲和力抗体相关。对小鼠SLE动物模型显示,发病初期出现IgM型抗体,随后出现IgG型抗体,抗体的亲和力也逐渐增高。狼疮性肾炎往往在IgG抗体产生后出现。一般说,IgG型抗体较IgM型诊断价值高,因为后者也常见于其他非SLE患者。抗dsDNA独特型抗体在SLE发病中也有一定作用。抗dsDNA16/6独特型单抗可诱导抗dsDNA抗体并引起SLE样病变。

【生物技术】再生式序列复制反应直接扩增RNA靶序列 【生物技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检测
【生物技术】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检测 【生物技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检测
【生物技术】细胞因子DNA检测测定细胞因子基因 【生物技术】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检测
【生物技术】检测组蛋白(H2A—H2B)—DNA的临床意义 【生物技术】检测抗双链DNA抗体的临床意义
【生物技术】组蛋白(H2A—H2B)—DNA抗体的检测方法 【生物技术】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方法
【生物技术】组蛋白(H2A—H2B)—DNA自身抗体 【生物技术】抗双链DNA自身抗体
【生物技术】组蛋白(H2A—H2B)—DNA自身抗原 【生物技术】抗双链DNA自身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