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组蛋白(H2AH2B)DNA的临床意义
 
    抗(H2A—H2B)—DNA抗体是药物诱导狼疮的重要诊断指标。在患者的症状尚未出现之前,即可检测到抗体,而抗体的效价与病情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IgG型抗(H2A—H2B)—DNA抗体并不是药物性狼疮的特异性抗体,在非药物性SLE、硬皮病及少数类风湿关节炎也可出现此抗体。但是,如果患者在数月前服用了易诱导狼疮的药物,抗体阳性并且没有自身免疫病史,那么药物性狼疮的诊断即可成立。
 
    IgG型抗(H2A—H2B)—DNA抗体阴性,不能排除药物性狼疮的诊断。虽然只有5%~10%普鲁卡因胺性狼疮患者抗体阴性,但近50%奎尼丁诱导狼疮和2/3的hydrala—zine性狼疮患者抗(H2A—HZB)—DNA抗体阴性。
 
    IgG型抗(H2A—H2B)—DNA抗体效价与药物性狼疮及某些非药物性SLE患者蛋白尿发生率相关。抗体的亚型与发病密切相关。约40%服用普鲁卡因胺的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二聚体—DNA抗体IgA和(或)IgM型,临床研究证实IgA、IgM型抗体与发病无关,抗体亚型也不会转向IgG型,当患者停药后,抗体可自行消失。
 
    药物性狼疮也可出现其他的抗核抗体,如Sm、snRNP等,DNA抗体与药物性狼疮不相关,仅见于SLE。值得注意的是,仅抗dsDNA抗体与SLE密切相关,抗ssDNA抗体的特异性较差,可见于多种类风湿性疾病。
 
    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抗(H2A—H2B)—DNAIgG型抗体阳性率。其中未经治疗的SLE为30%~?0%,普鲁卡因胺性狼疮达96%,奎尼丁诱导狼疮53%,Hydrala—zine诱导的狼疮43%。IgG型抗体对未治疗
的普鲁卡因胺性狼疮的敏感性达84%,发病一年后的敏感性降至70%;对SLE的敏感性高达70%,免疫抑制治疗后明显降低。
【生物技术】集落刺激因子(CSF)的测定 【生物技术】干扰素(interferon,IFN)
【生物技术】集落刺激因子(CSF)的诱生 【生物技术】胸腺细胞增殖法测定转化生长因子TGFβ
【生物技术】放射受体测定法测定转化生长因子TGFβ 【生物技术】放射受体测定法测定干细胞因子
【生物技术】CCL-64细胞株增殖抑制法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 【生物技术】MC/9细胞增殖法测定干细胞因子
【生物技术】神经生长因子(NGF)的检测 【生物技术】FACS分析检测跨膜型肿瘤坏死因子(TNF)
【生物技术】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测定 【生物技术】膜肿瘤坏死因子(TNF) 生物学活性检测
【生物技术】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测定方法 【生物技术】染料染色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生物学活性
【生物技术】间接放射免疫法检测跨膜型肿瘤坏死因子(TNF) 【生物技术】肿瘤坏死因子(TNF) 的检测方法
【生物技术】进行中的核转录同时分析多种基因的转录活性 【生物技术】细胞内细胞因子的测定
【生物技术】再生式序列复制反应直接扩增RNA靶序列 【生物技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检测
【生物技术】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检测 【生物技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检测
【生物技术】细胞因子DNA检测测定细胞因子基因 【生物技术】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检测
【生物技术】检测组蛋白(H2A—H2B)—DNA的临床意义 【生物技术】检测抗双链DNA抗体的临床意义
【生物技术】组蛋白(H2A—H2B)—DNA抗体的检测方法 【生物技术】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方法
【生物技术】组蛋白(H2A—H2B)—DNA自身抗体 【生物技术】抗双链DNA自身抗体
【生物技术】组蛋白(H2A—H2B)—DNA自身抗原 【生物技术】抗双链DNA自身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