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复合物的测定
 
    免疫复合物(immunecomplex,IC)或抗原抗体复合物是抗原与其对应抗体相结合的产物。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游离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IC,可被机体的防御系统清除,作为清除异物抗原的一种方式,对机体有利。但在某些情况下,体内形成的IC不能被及时清除,则可在局部沉积,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出现临床症状,称为免疫复合物病(immunocomplexdisease,lCD)。
 
    由于抗原与抗体比例不同,所形成的IC分子大小各异,通常有三种形式:一是抗原抗体比例适当时,形成大分子的不溶性IC(大于19S),易被吞噬细胞捕获、吞噬和清除。二是抗原量过剩时,形成小分子的可溶性IC(小于6.6S),易透过肾小球滤孔随尿排出体外。三是抗原量稍过剩时,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IC(8。8—19S),它既不被吞噬细胞清除,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孔排出,可较长时间游离于血液和其他体液中,又称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immunocomplex,CIC)。
 
    当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时,此类IC可随血流沉积在某些部位的毛细血管壁或嵌合在肾小球基底膜上,激活补体导致lCD的发生。检查组织内或循环中IC的存在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的研究、预后估计、病情活动观察和疗效判断等。因此,IC的检测日益受到重视。
 
    检测IC的理想方法,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高度敏感性;②相对特异性,但又能检测出各种类型和大小的CIC;③重复性好;④操作简便,可作常规应用;⑤试验前不需要对标本进行加热灭活或特殊的吸收处理。1978年WHO曾组织进行IC检测方法学研究,发现尚无任何一种技术具备上述所有特点。由于方法的复杂性、敏感性和所检测IC类型的局限性,目前的常用试验均受到复合物内免疫球蛋白种类及亚类、复合物大小、抗原与抗体比例、固定补体的能力等因素影响,在临床实验室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目前很多实验室常采用多种不同方法来检测IC。
【技术支持】载脂蛋白AI标准品的(ELISA)标准化校准 【技术支持】辣根过氧化物酶用于ELISA的标记用酶
【技术支持】寡核苷酸切除和脱保护 【技术支持】影响DNA合成的实验结果的因素
【技术支持】DNA合成仪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 【技术支持】DNA合成的基本原理
【技术支持】不同型号DNA/RNA合成仪的特点与性能简介 【技术支持】DNA合成的磷酰二酯法
【技术支持】DNA合成仪的基本组成结构和性能 【技术支持】DNA合成的亚磷酰胺三酯法
【技术支持】自动化多肽合成仪的发展 【技术支持】自动DNA合成仪仪器的故障排除
【技术支持】多肽合成仪在生物学方面的应用 【技术支持】自动DNA合成仪的操作要点
【技术支持】DNA合成仪的发展 【技术支持】改变DNA合成仪合成方法后清洗试剂管道
【技术支持】自动DNA合成仪的日常维护 【技术支持】寡核苷酸的纯化方法
【技术支持】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3含量 【技术支持】补体各成分的测定方法
【技术支持】B因子溶血活性的检测 【技术支持】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的测定(ACH50)
【技术支持】补体C2的测定(平皿法) 【技术支持】血清补体总活性测定
【技术支持】补体C4溶血活性的测定(试管法) 【技术支持】补体是机体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
【生物技术】补体C4高压电泳及免疫固定技术 【生物技术】补体B因子(Bf)遗传多态性的检测
【生物技术】补体遗传多态性的检测 【生物技术】免疫复合物的测定
【生物技术】补体C4溶血覆盖技术 【生物技术】火箭免疫电泳法测定人血浆中补体C5含量
【生物技术】补体C2遗传多态性的检测 【生物技术】火箭免疫电泳法测定补体C4、B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