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对自身抗原形成外周耐受的机制
 
    1.克隆无能及免疫忽视  外周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克隆,存在于外周淋巴器官及组织中,有机会接触自身抗原。但绝大多数组织特异自身抗原浓度太低,不足以活化相应的T及B细胞。如外周组织特异抗原浓度适宜,则TCR-CD3活化,产生第一信号。由于组织细胞不表达生物素,维生素H(B,)及CD4。等协同刺激分子,在无炎症情况下抗原呈递细胞(APC)不活化,不能产生第二信号。只有第一信号,而无第二信号时,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在早期即被中断,细胞不能充分活化,呈克隆无能状态(clonalanergy)。多数无能细胞易发生凋亡,而被克隆消除。有一些克隆无能淋巴细胞,因不明原因,仍能长期存活。在白细胞介素—2(1L-2)作用下,可进行克隆扩增,产生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体内有一类组织特异性抗原,其浓度不足以诱导初始T细胞发生耐受,即不能导致应答克隆的消除或无能,但其浓度足以活化效应T细胞而有致自身免疫病的危险。但在正常情况下,不致自身免疫病,称为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ignorance)。免疫忽视现象在动物实验中已得到证明。这些免疫忽视的自身应答性T细胞,会因感染的病原体与自身抗原的分子模拟作用,使APC活化,进行免疫应答,产生效应T细胞损害相应自身组织细胞。
 
    外周组织特异抗原浓度适宜时,虽能活化自身应答性B细胞,但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不活化,不能提供B细胞扩增及分化所需细胞因子,B细胞呈免疫无能状态。自身应答性B细胞亦可产生免疫忽视。在感染时,Th细胞被旁路活化,提供所需细胞因子时则发生应答,产生相应的G免疫球蛋白(1gG)型自身抗体导致自身免疫病。
 
    2.免疫抑制细胞的作用  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Tcell,Ts)经产生TGF-p,抑制Th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功能。抑制性细胞因子如TGF-p、及Th2类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4(1L-4)及IL-10,抑制Thl类细胞功能。
 
    3.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在生理条件下不致免疫应答  某些特殊部位,如脑及眼的前房部位,由于存在生理屏障使该部位细胞不能随意穿越屏障,进入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反之,免疫效应细胞亦不能随意进入这些免疫隔离部位,产生免疫侵袭。在免疫隔离部位表达组织特异抗原的细胞,几乎无机会活化自身抗原应答T细胞克隆,即T细胞克隆处于免疫忽视状态。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例如交感性眼炎),一只眼受外伤,其眼内蛋白成分释出至局部淋巴结,活化自身应答性T细胞进行应答,产生效应T细胞。这些激活的效应T细胞以及其产生的致炎因子随血液循环进入健康眼导致免疫损害,引发自身免疫性交感性眼炎。
【生物技术】检测组蛋白(H2A—H2B)—DNA的临床意义 【生物技术】检测抗双链DNA抗体的临床意义
【生物技术】组蛋白(H2A—H2B)—DNA抗体的检测方法 【生物技术】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方法
【生物技术】组蛋白(H2A—H2B)—DNA自身抗体 【生物技术】抗双链DNA自身抗体
【生物技术】组蛋白(H2A—H2B)—DNA自身抗原 【生物技术】抗双链DNA自身抗原
【生物技术】检测SA(Ro)抗体的临床意义 【生物技术】检测抗组蛋白抗体的临床意义
【生物技术】SA(Ro)抗体的检测方法 【生物技术】抗组蛋白抗体的检测方法
【生物技术】SA(Ro)抗体自身抗体 【生物技术】抗组蛋白自身抗体
【生物技术】SA(Ro)抗体自身抗原 【生物技术】抗组蛋白自身抗原
【生物技术】检测抗小核糖体核蛋白抗体的临床意义 【生物技术】检测SS-B(La)抗体的临床意义
【生物技术】抗小核糖体核蛋白抗体的检测方法 【生物技术】SS-B(La)抗体的检测方法
【生物技术】抗小核糖体核蛋白自身抗体 【生物技术】SS-B(La)抗体自身抗体
【生物技术】抗小核糖体核蛋白自身抗原 【生物技术】SS-B(La)抗体自身抗原
【生物技术】机体对自身抗原形成外周耐受的机制 【生物技术】Ku及Ki抗体自身抗体
【生物技术】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反应 【生物技术】Ku及Ki抗体自身抗原
【生物技术】检测Ku及Ki抗体的临床意义 【生物技术】染色质抗体自身抗体
【生物技术】Ku及Ki抗体的检测方法 【生物技术】染色质抗体自身抗原